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助力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于6月20日在北京舉辦了第十三期“中國企業大講堂”。河北省政協常委、省工商聯副主席、首衡集團董事長米亞林受邀出席,并與原國家發改委秘書長、中財辦副主任楊偉民,全國工商聯原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莊聰生等領導和專家一起,圍繞“制度創新 科技突圍:激發民營經濟新活力”的主題進行了精彩講授,得到現場和線上學員的熱烈響應。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譚劍主持此次大講堂活動。
楊偉民首先結合他對全球經濟、中國經濟的深入研究,以及長期從事宏觀經濟管理工作的專業實踐,從九個方面系統分析描繪了“十五五”時期中國經濟發展大勢,為民營企業搶抓高質量發展機遇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幫助企業從經營戰略、運營管理兩個層面更好的發現市場機會,實現更加健康的發展。
莊聰生作為《民營經濟促進法》的重要起草者,以“塑造可預期未來,釋放民營經濟新動能”為題,對《民營經濟法》進行了深入解讀。他指出,民營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舉足輕重,特別是在解決就業、保障民生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黨中央高度重視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民營經濟促進法》將成為民營企業的“定心丸、尚方劍、護身符”,解決廣大民營企業的后顧之憂。
米亞林董事長圍繞“制度創新激活民企新動能,產業升級端穩百姓菜籃子”的主題,對于新時代民營企業如何融入國家戰略、在創新發展中承擔時代使命和社會責任進行了精彩講授。
結合首衡十年的成長歷程,他指出,民營企業唯有匯入國家發展洪流,方能行穩致遠。京津冀協同發展為首衡帶來重要的發展機遇,通過承接北京六大市場外遷,首衡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新地標、中國北方最大的商貿流通綜合體、京津冀最大的菜籃子;鄉村振興戰略,引導首衡以市場為樞紐,通過產銷對接惠及億萬農戶,踐行了“萬企興萬村”的時代使命;全國統一大市場藍圖,引領首衡在全國重要節點城市進行戰略布局,形成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食品流通新格局;“雙循環”戰略引領首衡放眼全球,建立覆蓋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供應鏈,讓中國好物通達四海,讓世界優品匯聚中國百姓餐桌。
創新是民營企業的強企之魂。以首衡為例,從選址規劃創新到商業模式重構,從數智化賦能到平急兩用的保供模式,再到綠色低碳的發展路徑,通過制度創新激發的內生動力,以及新質生產力推動的產業升級,讓首衡這個“菜籃子”的價值不斷提升,在“保民生、興產業、活經濟、帶就業、富百姓、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民生保供方面,首衡始終牢記“民生為大”的初心使命,無論面對2020年北京疫情,還是2022年馳援上海、吉林,還是保障北京冬奧會等重大活動,首衡始終沖鋒在前,輸送保供農產品上億噸,圓滿完成黨和政府交辦的歷次保供任務;在就業增收方面,首衡通過產業鏈延伸在全國創造超過40萬個就業崗位,僅在高碑店一地就帶動10多萬人就業,帶動周邊居民年增收8-10萬元,彰顯了“共同富裕”的首衡擔當。
“一家負責任、有擔當的民營企業,其價值不止在于利潤,更在于通過制度創新和產業升級開出的惠民之花、結出的共享之果,為老百姓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米亞林董事長說。
回首過往,制度創新如東風浩蕩,民營經濟千帆競發;展望未來,高質量發展鼓點激越,民族復興前程似錦。面對新時代、新機遇、新挑戰,米亞林董事長表示,首衡將持續扎根國家戰略的沃土,以實際行動響應國家擴投資、穩增長的號召,加速編織全國農產品流通網絡,為中國式現代化筑牢農產品供應鏈安全根基,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更堅實的產業支撐。同時將堅定不移地推動中國食品流通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聚焦新質生產力,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滿足消費升級需求,提升農產品價值,讓農民增收更有底氣。
米亞林董事長的精彩講授引起與會專家和學員的熱烈反響,他們認為,首衡的實踐案例表明,民營企業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升級轉型、承擔社會責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展望“十五五”,以首衡為代表的民生消費行業將具有更加重要的戰略地位,并成為政策支持的重點。譚劍副會長在點評中表示,“看到首衡在聯農帶農、帶動就業增收等方面的幾個數字,非常感動,十多萬人就業的背后就是十多萬個家庭的希望。首衡的這一系列做法,展現了民營企業的責任擔當。同時我們也很高興的看到,首衡在積極踐行國家戰略、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也實現了企業發展的良性循環,樹立了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桿。”來自華為等企業的學員代表也意猶未盡,課后紛紛與米亞林董事長進行交流、請教。
“中國企業大講堂”是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舉辦的重要活動之一,旨在打造一流的企業改革發展思想交流平臺,每期邀請相關部委領導、知名經濟學家和院士專家、各行業的企業家領袖進行主題分享,促進政產學研融合發展。通過新華網、鳳凰網等平臺的線上直播,“中國企業大講堂”獲得各界高度關注,單場線上線下觀看量達 830 多萬人次。